当下,DeepSeek 火遍全网,在中医领域亦掀起波澜。几十秒生成方子、附上详细建议,似乎让中医变得触手可及。但这股 AI 热潮背后,藏着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当 “信医生还是信 DeepSeek” 的叩问响起,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
一、AI 让中医亲民,也藏着 “不确定” 的边界
DeepSeek 的高效令人惊叹:输入症状,瞬间输出方子,为中医科普打开新窗口。中医学生需要数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做到的事,deepseek似乎生来就会干,可这份便捷背后,是 AI 算法对数据的整合,而非真实的望闻问切。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体质、环境、情志皆为变量,AI 难以精准捕捉个体差异。它能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助手,却无法替代医生指尖的脉象、眼中的神色、脑中的辨证智慧。这份 “不确定”,正是 AI 在医疗领域的天然局限。
二、大学生:在技术浪潮中做理性使用者
作为拥抱新技术的主力军,大学生需构建三重认知:
其一,让 AI 成为 “学习助手” 而非 “答案生成器”。 不管是运用AI辅助学业工作,还是运用AI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让AI成为辅助我们的工具,例如:运用AI收集资料,使我们有大致的方向;运用AI整理大纲、思维导图等帮助我们高效学习工作,而不是让他替我们解决问题。让AI直接给你一个答案,先不谈答案的准确与否,单单是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我们丧失学习与成长这一过程。
其二,培养 “辩证审视” 的思维习惯。 面对 AI 结果,多问 “为什么”: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是否考虑个体差异?就像撰写学术论文需甄别文献,对待 AI 方案也要保持学术研究般的严谨,不盲目跟从。况且,已经存在AI编造一个虚假的文献、案例等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运用AI时,切忌盲从。
其三,坚守对专业价值的敬畏。 医生的诊断是数年医学教育、临床经验的沉淀。大学生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他专业,都应明白:AI 是工具,专业人才的思考、判断与人文关怀,才是医疗乃至所有领域的核心价值。就像实验数据需科研人员分析,AI 方案也需医生甄别,这是对专业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站在 AI 与传统交汇的路口,我们大学生既要拥抱技术红利,更要筑牢理性根基。让 DeepSeek 等 AI 成为探索知识的工具,让对专业的信任成为行事准则。各位小杏仁们,我们要用行动告诉社会,在面对“信医生还是信 DeepSeek”的问题时,选择相信我们的判断。
撰稿人:朱潇健
初审:焦智博 陆安娜 刘欢 何茹
终审:韩雪 艾华
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