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总有一群身影伟岸而高大。他们怀揣理想信念,告别熟悉的城市灯火,毅然走进偏远山区与基层群众中,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双手播撒希望。以奉献之心,践乡土之诺。投身西部计划事业不仅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之旅,一次脱胎换骨的灵魂淬炼,更将为人生履历镌刻下熠熠生辉的一笔。
本期介绍的“远志谈”主人公是王焱。
人物介绍
王焱,女,汉族,2016年入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硕阶段专业成绩均位列前5%。
实习经历: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卫健委项目资金监管服务中心等机构实践,参与医疗改革调研、健康乡村建设等工作。
志愿服务:在中医药文化推广、特殊教育帮扶、疫情防控等领域表现突出,累计服务时长超200小时。
学术成果: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成果丰硕,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7篇论文,研究领域涵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同、教育评价等。科研能力突出,硕士毕业论文盲审与答辩均获优秀,曾在全国公共管理学术年会作分组报告 。
Q1:我们看到您在述职中提到完成了3250分钟的在线学习,并组织了多次交流研讨。请问您是如何平衡高强度学习与日常工作的?这些学习经历对您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哪些帮助?
这个在线学习和交流研讨是属于青马工程专项培训的部分,虽然看上去是近60小时的时长,可是这个学习是贯穿我们服务期始终的,我想不必把这个学习当成一个任务,就当成每天固定的学习机会,点滴汲取就与日常工作并不矛盾了。这些学习经历不仅增加了我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更让我铭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四真原则,激发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促干的主动性。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节就是“调查研究”这部分内容,它既延续了我们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又突破了学术研究的局限,教会了我如何以"第一责任人"的视角开展调研。比如在主题教育推行期间,我真切看到同事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在问卷调研群众意见基础上,推进了当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落地,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办理、即办即取”的目标。这对我如今的研究视角、分析与行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Q2:您参与了马拉松赛事、巡河活动、助农直播等多项志愿服务,那么其中哪一次经历最让你触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个具体的故事呢?
对我来说,每一场志愿活动都很有意义,马拉松是热情互动最多的,巡河是日常责任,助农直播是互联网时代新的宣传。但是我认为自我价值发挥最大的一场志愿活动应该是“慰问金鸡镇敬老院”活动。我以往经受过学校推拿课程培训并且拿到了证书,作为这样一个志愿者,为敬老院十余名老年人进行了推拿。他们对我非常信任,对我推拿后肩颈的放松赞赏有加。那时候他们舒展的眉头和开心的笑容,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也为很多大学生做过志愿服务,可是对于这个山区敬老院的老年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在敬老院里感受到推拿的魅力。所以在这个活动结束后,我为我能走到这里并尽一些绵薄之力而感到荣幸,也觉得我们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中医药服务课程非常有意义。
Q3:我们还看到您的模拟政协提案获得了县级优秀奖,你当初为何会想到选择“基层急救技能培训”这一主题?
说到这个,其实是有一个悲伤的背景。上面也提到了“巡河活动”,这是我们日常的、特别是夏天临近时,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志愿活动。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作地附近的江河一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垃圾清运、植绿护绿、劝阻非法捕鱼等活动。八月份西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这项工作其实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重视。可是就在开学前我们第一次培训期间,团县委书记就给我们分享了县内近期溺水儿童的案例,这一下子敲响了我的警钟。或许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如果现场有人员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或许就能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而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我们这些负责巡河的志愿者,其实是缺乏急救技能的,一旦发现了溺水等紧急事故,除了拨打120外,我们好像什么都不会了。在训会结束后,这个案例还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我能做些什么呢?正好县里推出了模拟政协提案大赛,我就联合单位另外两位志愿者,在初步调研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完善基层急救技能培训及急救设施覆盖的建议》一文。而这个提案也恰恰因为抓住了一个问题的矛盾点,被选上了优秀提案。
Q4:您提到“奉献担当接好接力棒”,在西部计划中,您如何理解“接力”的意义?
在我看来,"接力"有三层含义:一是经验的传承,二是责任的延续,三是创新的突破。其实我们服务期内参与的志愿活动有很多都是往年已经开展并且一致如期举行的,不变的是志愿精神在活动上的体现,而变的就是我们一年又一年交替的志愿者。每一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口碑都很好,不管是团委老师、用人单位,都会以赞扬期许的目光看待我们。所以接过往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接力棒,向他们做到的成效看齐,第一棒要接好的就是往届志愿者的经验,小到打印机的使用、大到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都是我们需要虚心请教并且借鉴学习的。第二棒不变的就是责任感使命感的坚定,比如巡河活动、助农直播等日常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认真负责,不仅是对这次志愿活动的负责,更是对活动背后对于绿水青山、文旅宣传等事业责任的延续。第三棒就是更高的要求,就是创新的突破了,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
Q5:那么最后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您的西部计划经历,会是什么?为什么呢?可以为想参加西部计划的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建议嘛?
我想我的三个关键词是:初心、破茧、播种。我为什么在毕业后坚定选择西部计划?其实是一直以来想在基层挥洒青春汗水的初心,哪怕只有短暂的一年。而破茧则是这一年里我的成长与蜕变。从最初连方言都听不懂的"外来户",到开会或工作100%传达。从不接地气的学生,到能看懂政策文件、理好工作步骤、敢于表达想法、独立“看好”科室、从容应对突发状况的基层工作者。这种成长,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宝贵财富。最后,播种则是双向的收获。西部计划在我心中种下了"脚踏实地、肯吃苦、不怕苦"的种子,同时我也留下了工作中看得见的成果,更留下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良好口碑。
那么对于后续加入的新志愿者,我也可以给出三点建议:
1. 先做"传承者",虚心学习现有的工作模式;
2. 再做"优化者",在熟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提升;
3. 勇做"开拓者",用专业视角来探求发现新机遇。
我们既是往届成果的守护者,也是未来可能的开创者。还有就是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可以带着问题来西部计划,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提前思考你想探索的课题。另外就是做好吃苦准备,从物理意义上的“跋山涉水”,到个人进入陌生环境的孤独、再到个人能力尚不能很好满足工作的要求,都需要我们能很快地调整心态并且提升个人能力。
毛主席曾说:“青年力量如天之初日,必将有夫偌大之世界,任重道远。有黄沙相伴,但天地辽阔,我心坚定,便足以姿态翱翔。”西部伟大建设,假以时日,进步当如黄沙般覆盖广袤土地。青春有万般模样,义无反顾投入西部计划,扎根奉献基层,无疑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种!
那么本期的远志谈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想要收听更多节目,可以打开网易云音乐搜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播台,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有意愿成为下一位【远志谈】的受访者,可以从后台联系我们,发送“远志谈”关键字,在合适的时间聆听一场心的对白~
撰稿人:王焱
摄影:王焱
播音:胡圆润 南山
制作:毕方 夜眠
初审:焦智博 陆安娜 刘欢 刘淇
终审:韩雪 艾华
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