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年过去,北中医也迎来了新的杏仁,小杏仁们对于大学的生活可能会有点陌生。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自我?如何增强自我控制力去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蓝图?
怀揣着种种的疑问怀抱着各种各样的梦想那么不妨让我们来听听学长的声音
本期介绍的“远志”主人公是中医内科学博士学长董昭熙
个人介绍:
董昭熙,男,2021级硕士1班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生,2024级中医内科学博士,汉族,中共党员。围绕中医药防治肾病内分泌疾病开展研究,主要负责1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共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SCI2篇,其中第一作者见刊5篇;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会议论文及壁报展示1篇;参编书籍1部;发明专利1项;现任前程无忧高校负责人,以近2倍于勤工助学岗位薪资水平为我校同学提供超100万余元课余收入。
任职经历
连续2届担任院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
现任校研究生会实践部部长级
获奖经历
多次获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校级一等奖学金
国讯医药助学金;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Q1:了解到学长获得过国奖等各类奖学金,以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对于这么多的荣誉,学长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吗?
我校对于奖学金、评优的评判标准,尤其在国家奖学金、市级优秀毕业生的答辩现场,专家无疑是最看重学业能力、科研成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努力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学习本专业的最新论文,向优秀的师兄师姐寻求经验,不断迈出撰写各类型论文的第一步。当然,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创业、学生工作、各类获奖、志愿服务,都是评奖评优的加分项,建议同学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都能有所建树。
Q2:您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也积极参加了学生工作,请问您对于如何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有什么经验吗?
在硕士阶段,科研工作、临床转科、学生工作,都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更多的事情,那么效率就是最重要的。当接收到任务时,我首先会对不确定的细则与上级(导师、转科带教、工作领导)进行沟通确认,防止返工,在开始之前做好全局规划,在需要我分配任务时要综合考虑工作性质和个人性格的契合程度,以确保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对于同类型、较为熟悉的工作,会要求自己在每一次进行时发现问题、优化流程,确保下一次能更快速完成。同时,我也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处理碎片化的工作。当然,如果遇到在某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事情非常多,那么熬夜是不可避免的。
Q3:学长有这么多篇高质量的文章产出,想必科研能力也是相当出众的,那么关于如何向科研走出第一步,以及后续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您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说吗?
最初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主要跟随导师、师门里的师兄师姐在写标书、课题的时候会逐渐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慢慢地会不断接手一些临床试验,在开展推进课题的时候,不仅能提高自己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查阅文献、和老师师兄师姐们讨论之后,科研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在最后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时,可以发现很多做本次课题时出现的问题,在之后设计课题、开展研究的时候就能做到提前规避,做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论文写作方面,非常感谢师门里的师兄师姐,在最初对论文无从下手之时,是他们给我提出了写作的思路,还会在我写完后会反复帮我修改文章。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会不断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尝试着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最终就能达到下一篇写出来比上一篇更好的效果。等新的师弟师妹进入师门之后,我也会和师兄师姐一样,给师弟师门提供写作思路,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在本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多看别人所发表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先从本师门发表的文章看起,再到本专业其他团队发表的文章,最后学习其他专业所发表的文章。
青春,就如同雨后的春笋,无论多么艰险,总会破土而出。毛泽东也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新的环境里,我们更要学会找寻自我,超越自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尽管大学的生活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更要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站住自己的脚跟,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活,成为你人生的蓝图中最璀璨夺目的一笔。
撰稿人:赵瑜 董昭熙
摄影:董昭熙
初审:焦智博 陆安娜 刘欢
终审:宋珊珊 代立飞
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2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