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青年资讯 - 新闻连连看

新闻连连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第一届毕业生论坛

    2022年6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论坛在良乡校区举办。校长徐安龙、党委副书记张继旺出席论坛。科技处处长丁霞、研究生院副院长柴兴云、学生工作部部长范璐、副部长赵娜、艾华,团委书记宋珊珊、副书记代立飞以及各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了论坛活动。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线上参与观看论坛330余人,全场点赞超过5200次,整场论坛互动不断。本次论坛由学生工作部、团委和校研究生会承办,研究生干部左玲主持论坛。

    

 

  经过前期评审筛选,来自11个学院和临床教学医院的8位博士、1位硕士和2位学士作为汇报人入围了本次论坛,报告内容涵盖了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中药学和护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在汇报环节,11位毕业生分享了自己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王雅惠博士基于影像学数据和临床试验,探究了中风偏瘫患者的脑效应特点和手足十二针的治疗机制;第三临床医学院的吕明圣博士采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动物实验验证,探讨了脱敏定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效应机制;北京中医医院的张米镎博士基于临床和实验数据,阐明了NETs激活对脓毒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和大黄素的干预机制;中日友好医院的李远良博士综合临床观察和细胞体外实验,探讨了中药预防分化良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和前景。

  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曦廷博士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中药的归经预测和特征分析;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白逸晨博士在咳嗽变异性哮喘寒饮伏肺证的中实施了RCT,评价了疏风温肺止咳方的临床疗效;广安门医院的刘超博士基于冠心病肾虚血瘀证的RCT数据和体内外实验,探究了补肾活血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中医学院的白颖博士围绕菌群-肠-脑轴,探讨了降糖3号方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护理学院的黄雯琦硕士介绍了目前早产儿疼痛特异性评估量表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中药学院的尚津锋学士基于系统药理学和蛋白组学,阐释了黄连解毒汤改善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台港澳中医学部的许岚荃学士结合临床案例,介绍了刘兰英主任医师治疗肾结石的经验。

    

 

   汇报期间,科技处丁霞处长和研究生院柴兴云副院长对同学们的报告展示进行了点评。

   丁处长提到同学们在研究中不仅聚焦于临床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而且都是埋头于中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充分体现了对“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度理解与践行。另外,丁处长还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秉承严谨的学术作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潜心科研,对于已获得的优秀成果,坚持深入地进行研究,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探索,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柴副院长先从研究生教育并结合身为导师的角度谈了几点看法,肯定了同学们的毕业选题紧扣体现中医药优势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先进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赞赏了同学们在呈现研究结果上有较好的规范性,值得其他研究生学习。同也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是呼吁大家更加关注中医药优势病种及干预手段的科学内涵上的探究,第二是进一步加强凝练科研成果的创新点,第三是积极探索中医药临床前沿问题与交叉学科的高度融合,在未来的事业生涯中不断攀登高峰。

    

  

 

    徐安龙校长全程听取了论坛报告,过程中不时与同学们亲切的交流。他在总结讲话中对本次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提出要动员更多团队和组织多举办同类活动,在学术平台的交流过程中同台竞技,展示学术水平,促进同学们互相切磋,提高学习技能,碰撞想法,探讨学术问题。徐校长从三个方面赞扬了同学们在论坛中的报告,一是肯定同学们的科研水平,此次论坛展示了同学们研究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二是肯定同学们的现场表现,无论是演讲的水平还是汇报的逻辑等方面表现优秀;三是肯定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成果,经过中医学习和科学的系统训练,把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中医知识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同时,徐校长也给同学们提了四点建议,一要同学们加强研究深度,在机制研究中下功夫;二要增加研究的复杂度和学科交叉度;三要在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上有所突破;四要增加对中医经典理论核心问题的研究,实现科研创新攻坚中0到1的转变。他还针对图表、数据、项目信息、致谢等细节问题对同学们进行了指导,督促大家严谨做学问,认真写论文,学会感恩与尊重。

    

 

    未来,学工部、团委将继续带动各级学团组织,为同学们搭建更多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博学勤思,笃诚践行”的优良学风,展现我校学子“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风貌,促进校内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学术交流、理论探讨与融合发展。

    

    学生工作部、团委

    研究生会

    撰稿人:代立飞 左玲 王士博

    审稿人:宋珊珊 范璐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