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京召开。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这是对我国中医药工作的期待与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少代表委员等也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我们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提案,了解与中医药息息相关的政策。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建议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助力首都北京文化中心定位的有力举措。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搜集散落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文献,对面临损毁的文物文献进行抢救式修护,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为中医药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国家级文化殿堂。为公众提供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平台,通过中医药文物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
致公党中央建议:
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全面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医药法配套法规政策,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中医药法执法检查力度,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加强中医药经典精华传承研究,完善中国特色医药体系。传承中医药精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基层;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科学解析中医药学原理。加强科技攻关解读中医药。加强数字化中医药研究和中医药仪器设备研发。创新中医药教育方式,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基础和传承相关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表示,中医药对罕见病是有确切疗效的,如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等均有成效。他希望国家能加大对中医药治疗罕见病的投入,提高中医药治疗罕见病的研究水平和临床疗效,造福更多患者。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蒋健教授指出,中药新药研发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药产业整体面临严峻考验。中药新药研发应充分兼顾常见病、多发病。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多途径开展中药新药药效研究。简化中药院内制剂审批流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取消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制定与备案,避免重复研究和社会资源浪费。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避免前期研究资源的浪费。对未进入国家标准的品种,可暂时执行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全国中药配方颗粒六家试点企业的企业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急诊内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建议:在推进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中,有目的地引导和支持多种交叉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目的地扩大中医药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及数量。对中医药高校及学科给予倾斜性的扶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普通本科院校建设,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与国内外前沿科学家及团队进行合作,针对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领域性、方向性科学问题有目的地特别是重点培养年富力强的65岁以下年龄的院士,在培养优青、杰青、各类学者等方面,对中医药人才给予倾斜性扶持,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同参与中医药领域的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建议将落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措施的情况纳入地方政绩考核,试点基层中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分层培养中医药人才模式,采用订单制、定向制、师承制等模式,分层分类培养乡村中医药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委员,提交了《关于以中医药为依托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家族企业创新发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共同富裕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保健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建议》三份提案,聚焦中医药产业、企业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向。
他建议,着力促进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鼓励、支持中医药及中药类保健食品出口,推动中医药人才及企业“走出去”,同时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引导及助力华商在海外发展中医药产业;着重加强政策法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辅导,帮助中医药企业适应国际化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品牌。
他还建议充分利用中医药跨国企业的文化传播优势,借用各类载体讲好中医药故事,将中医药文化与企业产品相结合,提高国外民众的中医药产品认同。并通过尊重多元文化,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各国本土文化融合方式,增进中医药文化的民心认同。
他建议政府可以在社会责任的内容、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设定标准,同时尊重企业的个体差异,鼓励企业拥有选择承担社会责任形式的自主权。建议更多家族企业主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实现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借鉴社会责任创新模式,以更为科学及专业的方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出相对先进、系统的共同富裕“中国方案”。
建议从中草药产地的源头、种植生产抓起,规范中草药选址、种植、施肥、农药使用、采集、加工方式和储藏等各个环节,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技术标准,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提取工艺、质量管理等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中药材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构建中药材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
将更多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纳入备案保健食品目录,弥补注册制保健食品审批进度缓慢的问题,以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也给予企业更大的创新空间。增加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医术语保健食品功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解析中药保健食品核心保健功能的科学内涵,建立与功能相对应的功效评价方法。
他还建议在政府对保健品行业开展监管的同时,从媒体角度客观评价及体现中草药保健品独特的比较优势及其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为中医药保健品正名。同时建议从政策、法规全方位保障中医药保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胡国珍建议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在市县设置独立的中医药管理部门,确保有人“管事”,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建议扩大中成药集采的品种范围,加快推进各地中成药集采进程,尽快实现中成药集采的最大化。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提升,降低药品加工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产能,推动厂家选择自身有优势的品种,集中精力改进工艺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杜延安建议设立“华佗中医药奖”,设立“良医良药”典范。目前在中药和中药产业领域缺乏高知名度、大影响力的全国专项奖。“华佗中医药奖”可分设“华佗医学奖”和“华佗中药产业质量奖”,医学奖授予在促进中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中医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个人;中药产业质量奖授予在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经营良好、品牌影响力大的中成药、饮片生产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为修订中医药法提出了建议。
修订中医药法,以法律手段保障振兴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在中医药法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机构,设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机构;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鼓励加强中医传统理论研究,把握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确保中医药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发展;解放思想,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庞国明还建议建立纯正的中医药医疗体系,鼓励支持普及基层的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严厉打击抹黑中医药的行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璐琦建议在现行中药材国家药品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从中药材的种质种苗、栽培、采摘、加工等环节进行规范。深入推进落实“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60%(不含中西医和民族医医院)”,同时探索予以配套政策支持。放宽医院用人自主权,通过高职中医类专业定向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使用体系。
各位与会代表从各个方面都为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无论是法制建设方面、文化传承方面,还是临床医药方面,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相信,这些积极的建议都会带给中医药更好的发展。会议上,也不乏北中医人的声音。我校的张其成教授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提案,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如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子身在校园,学习上潜心钻研医术,生活中留心前沿发展。等到走上社会的那一天,为人民之健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