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团字 [2016] 13号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是新时期共青团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四维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为在校内建立真正替青年发声,听青年之声的平台、按照团中央《关于加强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团中央学校部《关于在高校共青团推广建设“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通知》的要求,推动全市高校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扎实开展,决定进一步加强本校“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平台情况
积极推广和充分运用“北京青年之声”互动社交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青年之声’平台”),通过拓展活动阵地,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实现共青团工作网络新媒体领域有平台、有队伍、有渠道、有内容、发声音、见效果、创品牌。其中,互动版块嵌入团中央本级“青年之声”Web3.0版,同时设置同声同心、活动公告、热点标签、专家推荐、微博话题墙以及青年视角等板块。
二、奖惩制度
对于工作突出的组织及个人,将在校级及以上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对于不认真、按时完成工作的组织及个人,将按照比例减少评优、评奖名额。
三、推进步骤
1、推进校内“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校内统一使用团中央研发的“青年之声”V4.0云平台,明确校内“青年之声”工作小组成员。组织校内同学利用手机号、腾讯QQ号、新浪微博、微信账号、微邦账号进行登录提问。
2、将新媒体的工作基础转化成平台的活跃度,通过微信、微博、Myouth、官方网站(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微博、岐黄青年汇、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网站)等渠道建立本校“青年之声”双微矩阵,并通过此类平台上部分有代表的问题和解答,形成良性互动(各微信平台负责组织在相应平台内建立“青年之声”板块,附“青年之声”网址以及用户端app二维码等,同时随时跟进推送平台内问题总结近况以及推荐问题)。
3、院系两级团总支、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岐黄青年汇等微信公众号菜单统一增加“青年之声”栏目和内容。
4、运行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推进,整体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全校团组织的工作体系:
第一阶段:完成本校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制定下发运行实施方案,建立专业服务队伍,探索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在整体工作格局下做好组织平台建设的统筹设计和推动落实。
第二阶段:本校各级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推开“青年之声”建设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
四、 建设方法
要以便捷联系青年学生为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考虑本校青年学生网上聚集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和落实措施,综合运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微邦、手机APP等互联网新技术,选择建立最适当的接入和运行模式,搭建起青年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网上交流渠道。在功能设计上, 要注重突出“听”“说”“答”“问”功能, 设置接受提问和公开答复的功能板块。平台应遵循统一理念、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的要求。
五、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由本校团委书记作为“青年之声”工作第一负责人,由本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具体负责青年之声工作,一名校团委学生骨干作为“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专职联络员; 由学校、院系两级团总支负责人构成“团帮青”队伍;由本校社团联合会、科协、岐黄理事会红会主席、副主席构成“专帮青”队伍; 由学校、院系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副主席等青年意见领袖构成“青帮青”队伍;集中工作队伍以平台专家的身份直接收集并回答解决本校学生的问题和诉求。
2.加大宣传推广,扩大平台影响。平台建成初期,要充分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运用发布新闻信息、开设微信微博专题、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精心设计、大力开展青年之声平台的推广宣传活动。平台运行后,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提升知名度。要有序安排本校各级团组织负责人定期以个人名义回答网友提问,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3、建立专责团队,实现全团联动。组建一支有专业能力、了解团的工作、熟悉网言网语、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运行服务团队,动态倾听、及时回复平台上的各类问题。先期组建涵盖本校各级团组织的回复团队,分别确定1-2名工作人员根据类型负责平台有关问题解答。随后,组建各类别的专家服务团队,线上解答同学疑问、线下解决同学困难,确保平台“有问有答有办”常态化、专业化,构建“听—答—办”的完整服务闭环。
4、完善机制保障,确保运行有序。高效管理、顺畅衔接、有序流转的工作机制是平台运行的坚实保障。要主动借鉴已有的成熟经验,以可持续运行为原则,建设一套能够对平台信息进行高效收集梳理、筛选分类、转接督办、反馈归档的工作机制。要综合运用考核评估、团队协作、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到位、发挥作用。本校各级团组织要配合团中央学校部的有关制度设计,主动建立配套承接、有效互补的协作机制。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工作小组要按照“党委领导督促、职能部门答办、团学组织协助”的思路,及时将工作内容汇报校党委争取支持,同时根据“有阵地、有硬件、有队伍、有常态服务项目、有线下服务活动”的要求,把“青年之声”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联系服务青年学生的有效渠道、了解部门工作和推进学校管理的监督平台。
2、全力进行建设工作,打造线上线下工作格局。做好平台线上运营工作。由专职主管老师、以及平台建设专职联络员主要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监督专家团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问题、诉求进行收集并回答、解决;要求对本校青年学生在“青年之声”上提出的问题,须在24小时以内及时答复办理;对于在“青年之声”其他版区上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关注,积极发帖回复;同时对同学们在线上提出的要求、问题设计有北中医特色的品牌活动。
3、开展平台线下服务工作。按照平台建设与全市共青团其他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的原则,依托各类学生活动中心、第二课堂等阵地,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等现有品牌活动,整合学校党政职能部门、青年社会组织等的资源,将“青年之声”平台线上的学生诉求延伸到线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和支持;
4、组建平台工作队伍。根据团市委大学部《2016年北京高校“青年之声”工作推进会》会上要求,全体平台工作队伍要完成在“青年之声”平台的微邦账号注册工作。用微邦账号登录提问、回答。
5、结合工作实际和规律,设计好平台工作的实施方案。各级组织要主动根据“青年之声”平台线上的学生问题、诉求设置议题,策划新颖的线上、线下活动;
6、各级组织要主动、及时对团市委及北京学联的“青年之声”平台和“两微”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反馈。加强对各组织干部运用“青年之声”平台的培训,定期召开座谈会或学习交流。
7、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形式宣传推广平台,要建立“青年之声”信息产品原创制度。要求结合社会、校内热点,每两周推出一篇与“青年之声”有关的原创网文、新媒体文化产品,带动本校师生在“青年之声”平台主动发声,用师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推进“青年之声”融入师生学习生活。
七、强化监督和考核
根据团市委大学部《2016年北京高校“青年之声”工作推进会》会上要求,团市委将对我校“青年之声”工作进行监督并量化考核,考核成绩将会在之后的各项评优中做为参考项目之一。
1、平台每日问题量、回答量。
2、平台用户使用情况,即全体专职团干部、校级学生骨干使用微邦账号在后台的点赞、回答量。
3、专家总数、成员总数。
4、“青年之声”线上线下案例的收集报送情况。
八、团队组建及运行
(一)、团队组建
“青年之声”工作小组组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 李天罡;
“青年之声”工作小组主管:
校团委老师孟妍、张丽璇、陈家位、宋姗姗、王美玲、夏晶;
各学院团总支书记:高鹏、任智宇、黄怡然、张瑶萱、詹来明、桂平静、李哲、张少辉、王丹;
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靳嘉麟、谢其鑫;
“青年之声”工作小组高校联络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宣传部 王钰铭;
“青年之声”工作小组专家团队组成:
校团委老师 李天罡、孟妍、张丽璇、陈家位、宋姗姗、王美玲、夏晶;
各学院团总支书记:高鹏、任智宇、黄怡然、张瑶萱、詹来明、桂平静、李哲、张少辉、王丹;
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靳嘉麟、谢其鑫
“团帮青”:
各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及委员、各班级团支书;
“专帮青”:
校团委老师 李天罡、孟妍、张丽璇、陈家位、宋姗姗、王美玲、夏晶;
各学院团总支书记:高鹏、任智宇、黄怡然、张瑶萱、詹来明、桂平静、李哲、张少辉、王丹;
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靳嘉麟、谢其鑫
“青帮青”:
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研究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社团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协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岐黄理事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学生红十字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长;
广播台台长、副台长、各部长;
艺术团团长、副团长、各部长;
(二)、具体分工
各组织由指导老师监督工作进行情况,主席团直接指导各组织分管工作,各组织内设10-30名工作人员负责相关工作,请于6月20日前发送联系回执(附件1)至bucmqnzs@163.com。本项工作执行双周报制度,于每月13日、27日前按照模板(附件2)进行汇报,邮件发送至:bucmqnzs@163.com。工作分工请见附近3,操作方法见附件4、5。
(三)、运行机制
1、常规通道:
常规通道建立主要针对日常中常规、不紧急的问题。
汇报机制:由各板块负责人每半月一次按照审核内容提交双周报,于每月13、27日汇总交至青年之声工作平台公邮:bucmqnzs@163.com
2、紧急通道
应急方案主要针对紧急发生的问题、亟需处理的问题。由发现的同学直接向主管、协管以及工作组组长反映,由工作组组长紧急解决,待事情解决后在“青年之声”工作平台上发帖对此事详情及处理情况进行公告。
3、公关处理:
(1)、对于超过24小时未进行回答处理的问题
不论级别、板块发现超过24小时未处理的问题后立马上报协管同学,协管同学对该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处理,并对提出问题同学进行安抚工作,由主管老师对板块负责人询问。
(2)、对于重复多次提到的类似问题的整理以及通告
由协管同学主要负责,每半月一次汇报整理、问题后,对重复率高的问题进行汇总、总结,在网站内发布置顶公告。
本方案自公布起执行,解释权归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所有。
联系人:王美玲 010-64286615
王钰铭 18810909600
联系邮箱:bucmqnzs@163.com
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16年6月12日